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965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可见,钢铁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正在加速落地。
但对重金属污染和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经验值得借鉴。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的科研人员,在张士镉污染区采取了控制镉污染源污水排放和灌渠沿岸化工厂含酸废水排放的措施。
但是,在沈阳张士灌区微酸性草甸棕壤的污染农田,即便后来停止向灌区排放含镉污水,施行清水灌溉,仍然使土壤中镉溶出而被水稻吸收,造成水稻镉污染,给镉污染防治带来难度。重污染稻田改作苗圃,栽种林木净化土壤等等。而且污染区每年有200万公斤水稻镉超标而不能食用。上世纪90年代中和本世纪初,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在沈抚灌区开展了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治理研究,以化学、物理、生物等联合技术,固定化微生物降解石油和多环芳烃取得良好效果。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土壤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
(作者单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因受到土壤类型,土壤自身性质,包括质地、酸碱度、有机质、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等影响,同时也受到外界因素,包括污染类型、地形、外来水质(酸碱度、污染物含量等)、气候、作物种类等影响,土壤污染就会有轻重缓急、作物生长好坏、作物对污染物吸收难易之区别。在污染源一定的条件下,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取决于局地气象条件的变化,如大气稳定度、风向、风速以及降水。
王金南:将霾列为气象灾害,会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另外,《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对气象灾害应对工作的定位与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有明显不同,将气象灾害从防御扩展到防治,从预警、防御功能扩展到污染防治职责,混淆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与《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交叉重叠,将给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带来混乱。据了解,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2010年1月通过《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其所列举的气象灾害类型中,并未包含霾。由此可见,我们所定义的气象灾害,其产生的根本驱动因素是大气物理过程,其本质都是基本不受人力控制,或者人为干预和贡献极其有限的自然现象。
但是,霾并不具备气象灾害的特征,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等气象灾害的极端天气特点有着显著区别。绝大部分研究都仅是泛泛地说通风廊道有助于大气污染扩散,而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和多大空间尺度上有助于大气污染扩散方面,无法给出有说服力的结果和科学依据。
将霾作为气象灾害,夸大了气象因素的影响,掩盖了人为排放引起大气污染的本质问题。认为雾霾同暴雨、寒潮等气象灾害一样,具有人为不可控性。柴发合:根据我们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成功经验的了解,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将霾列入气象灾害来进行防治的。因此,若从气象角度考虑,霾是个中尺度影响范围下的污染现象,不是局限在某个城市或乡镇。
但目前地面有限指标的监测,不能满足霾形成机制、演变和输送过程的研究需求。城市之间的广大农村地区,没有任何高楼的遮挡,一样笼罩在霾之中。据了解,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建设通风廊道、增加空气流动性等,对霾的防治作用甚微,有人甚至用千分之一来形容。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见度上,国内外早在上世纪就有非常多的研究,证明PM2.5浓度和能见度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
国外如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烟雾事件后,空气质量大幅度改善和PM2.5大幅度减少,国内如珠三角地区第一个实现区域性城市空气质量达标,都没有依赖于通风廊道的建设。而均压场的控制和持续的偏南气流输送往往会造成细颗粒物持续多天的增长。
因此,霾的根本问题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污染,在一定气象条件下迅速累积形成的严重污染问题。柴发合:改变大气流动性是非常巨大的工程,难度极大。
唯有从根本上、源头上着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霾的发生。北京又存在多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这种城市热岛多尺度热力结构可导致城区气溶胶颗粒物传输及局部滞留、聚集等动力过程,进而使气溶胶颗粒物呈现非均匀分布特征,因热岛效应而形成的辐合场会加大霾污染和气象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从霾的成因来看,霾的人为因素更体现了环境公害的特点,而气象则表现在其对霾形成演变的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目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从根本上防治霾污染,还是要靠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大气污染物减排工作。因此,仅仅靠在城市中建设通风廊道,增加空气流动性来防治霾的方法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导致霾发生的主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王金南:已经有很多研究论证了建设通风廊道、增加空气流动性,有助于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对改善城市尤其是廊道本身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作用远远不能达到避免和减轻大雾和霾的目的。
霾污染表现为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为爆发增长的重污染过程,另一种为持续累积的污染过程。我国近两年空气质量的改善,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上述国家和地区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的成功,都是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才得以实现的,从未有过将霾列入气象灾害来进行防治的案例。王金南: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查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有过把霾列入气象灾害来防治的先例。
现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对霾开展预警预报,厘清主、客观气象条件对重霾污染形成、发展和消除的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将霾列入气象灾害定义吗?■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将霾列入气象灾害来进行防治的。将霾列入气象灾害,在霾的污染防治上,容易误导人们对大气污染的正确认识,混淆污染与气象的概念。由于偏南气流同时富含水汽和气态污染物,在北京山前地区积聚的同时,通过物理、化学过程转化,细颗粒物浓度会进一步升高,这是造成北京灰霾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各部门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已逐渐建立分工明确、组织严谨、保障有力的大气重污染天气预警应对体系。最主要的影响在于,这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人为危害和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相关科研成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一次PM2.5、SO2、NOX、VOCs和NH3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体上要减少50%甚至更多,环境空气质量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从短期或实时状态而言,霾又与地形和气象条件有关。
王金南:2010年4月1日起施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量的研究报告,已经论证了通风廊道建设对减少像京津冀这样一个区域性霾的积极作用。
那么,立法将霾纳入气象灾害定义,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或影响?特别是在霾的污染防治上,会带来哪些影响?刘文清:将霾列入气象灾害,在霾的污染防治上,容易误导人们对大气污染的正确认识,混淆污染与气象的概念。气象灾害的根本还是自然灾害,而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大。而面对气象灾害,人类只能通过各种防御措施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无法从根本上进行防治。近年来,环保引起各界关注,雾霾、PM2.5、空气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于5月27日审议《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将霾列为气象灾害。
北京的霾是区域性的污染,而并不是城市内部因为有了高楼,更不是风速低了才产生霾。四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能源变革,大力推广智能种养一体化,有效减少农业NH3排放、林业VOCs排放及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坚定不移地推进大气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
增加环保部门对排放的监查和管控作用是从根本上防治霾污染的关键。此外,国内外的经验也都不支持通风廊道建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原因这一结论。
美国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中,有高温、寒潮、大风、龙卷风、暴风雨、洪水、大雾等预警,和我国的气象灾害定义类似,没有任何与霾等大气污染相关的预警。建设通风廊道、增加空气流动性,对霾的防治能起到有效作用吗?■仅仅靠在城市中建设通风廊道,增加空气流动性来防治霾,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发表评论